本文引用自BoardGameA - BGG的初級應用法
經作者小羅同意後轉載並編修
本文是專門為
「已經知道BGG,並且想使用BGG作為桌遊傳播工具的傳播者」
撰寫的BGG初級應用法。
如果你還不知道BGG是什麼。
請點選:http://www.wretch.cc/blog/cacacity/27577082
希望【簡介BGG】這篇文章能幫助你瞭解BGG。
如果你已經知道BGG,但尚未使用BGG,或是覺得BGG不好用,
請點選:http://www.wretch.cc/blog/cacacity/27577148
希望【使用BGG前的「心理建設」】這篇文章能幫你與BGG建立雙方的「專屬連結」。
如果,你迫不及待想知道【BGG的初級應用法】,那就直接閱讀下去。
首先,你要有「搜索引擎」的使用習慣
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是BGG,
如果你記不得BGG的網址,那就打入「BGG」這關鍵字,
Gooogle會幫你找到它的(通常第一個連結就是它)!
來到BGG看似複雜的首頁,
如果你對英文有恐懼,希望【使用BGG前的「心理建設」】一文,
能幫助你在這個時候,不會關閉視窗或離開。
在這裡要跟你分享的第一個「初級應用法」就是
1.善用「關鍵字」
你就把BGG當成Google使用,
請在「紅圈處」鍵入「關鍵字」按[Go!]
而這個關鍵字,就是你想要找的「遊戲名稱」。
雖然BGG部分遊戲已有中文名稱的標籤,
但我建議你最好輸入「英文名稱」。
如果你不清楚你玩過的遊戲英文名稱,
建議你可以到海豚網桌上遊戲網:http://www.boardgamer.org/index.php
鍵入遊戲中文,找出它的英文名稱,
你也可以善用Google,它會幫你在各網站、部落格找出可能性,
例如:你可以試著用「阿龜可樂」為關鍵字,Google出它的英文遊戲名稱。
只是,強烈建議你以後玩遊戲,請記住它遊戲外盒上的單字。
為了方便請見,我以《波多黎各》為例,鍵入「Puerto Rico」,按[Go!]搜索
接著會跑出搜索結果,請點選「Puerto Rico」這一筆連結。
然後,就會進入本篇文章的主要舞台-「遊戲詳細資訊頁面」
請你用十秒鐘的時間瀏覽一遍這個頁面,別為了理解單字而停止瀏覽。
現在,我要逐一介紹「遊戲詳細資訊頁面」各區塊:
我將此頁面分為A~Q一共17個區塊,
首先,A區塊就是「該款遊戲資訊首頁」
A.該款遊戲資訊首頁
1.遊戲名稱與出版年份
2.平均分數
3.投票數與評語數
4.遊戲排名
5.跳至各區域
這個區塊的重點就是「2.平均分數」、「3.投票數與評語數」、「4.遊戲排名」
還記得,我剛成為玩家時,一直在意這些資訊。
BGG的平均分數,滿分是10分,目前排名第一的是《波多黎各》,8.30分。
要注意的是,BGG對於平均分數與遊戲排名有經過「加權計算」,
不是投票者評多少分就直接加總,並除以總人數。
另外,投票數不滿30票、或是遊戲本身屬於擴充版,也不列入遊戲排名。
或許就是諸如此類的小細節,讓BGG的使用者對於遊戲平均分數、排名有莫名的認同感。
但是,你會發現在BGG高分或是名列前十名的遊戲,
都並不是那麼適合在「對新手進行桌遊傳播時」所用的遊戲,
會有這樣的結果,我不會感到意外,
所以我才會在前文介紹BGG的成立與屬性,
過去也曾撰文介紹使用BGG該注意的地方,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http://www.cacacity.net/forum/viewtopic.php?t=656
那麼,我是怎麼利用【A.該款遊戲資訊首頁】這個區塊?
如果我是經費有限的玩家,我會在意「2.平均分數」與「4.遊戲排名」,
它將是我採購標準,然後我會先把它列在「試玩清單」,
「親自玩過後,再考慮是否購買」。
如果我是桌遊傳播者,而傳播對象是成年的桌遊新手,
那我會在意「3.投票數與評語數」,因為會有那麼多投票數,
間接表示那款遊戲有大眾取向(其實是與其他遊戲相比之下的大眾)。
特別要注意的是,某些遊戲它的平均分數相當高,但是投票人數很少時,
這個分數是需要被質疑的,很有可能這是出版社或作者號召親友團來投票而拉高平均分數。
這就是我很常強調的,先釐清自己的傳播對象,用BGG才不會迷失或誤用。
另外,給你一個功課,請想辦法求出答案:
請問BGG所有桌上遊戲中,投票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哪些遊戲?
B區塊是「遊戲基本資訊」
B.遊戲基本資訊
1.遊戲設計者
2.美術設計者
3.出版社
4.出版年
5.遊戲人數
6.使用者建議人數
7.遊戲時間
8.官方建議遊戲年紀
9.使用者建議遊戲年紀
10.語言需求
11.遊戲種類或主題
12.遊戲機制
13.擴充或延伸
14.基本或需搭配主遊戲
15.某系列
16.主要遊戲名稱
17.其他遊戲名稱
18.網頁資訊
19.子目錄
這個區塊是我最常使用的區塊,也常常運用到一些進階用法。
1.遊戲設計者
我喜歡某一款遊戲,我可以點選該遊戲「1.遊戲設計者」的連結,
得知同一位作者參與設計的其他遊戲,
然後,自己依據難易度安排成一個遊戲清單,在聚會中傳播給新手或是親朋好友,
最後再跟他們說:「你們剛剛玩的遊戲都是同一個作者參與設計的」
聚會後可以輕鬆地談論這些遊戲的創意或是感想,
而讓他們不只是把遊戲當成遊戲,也可以成為之後的話題,或下一場聚會的伏筆。
當你玩的桌遊夠多時,你會注意到一些知名設計師以及他們的特色,
有時候你看到設計師的名字大概就能知道這遊戲的機制或特色為何。
例如數學博士的R.K.設計出的遊戲多以競標類為主;
富饒之城的設計師Bruno Faidutti的遊戲大多很心機,需要不斷地去推測別人的想法;
聽到Martin Wallace就知道這遊戲應該是時間常而且規則繁複。
2.美術設計者
這是BGG去年推出的新功能,
讓喜愛某款遊戲美術風格的我可以認識美術設計者,
並進而知道該美術設計者,還參與了哪幾款遊戲的美術設計。
作為我遊戲採購清單?
你必須正視「華麗的桌遊」如同「色香俱全的糖果」……
除非你的嘴巴可以替「遊戲美味」裹上繽紛的糖衣……
所以,和點選遊戲設計者的超連結一樣,
你也可以點選美術設計者的超連結,找到其詳細頁面。
這個利用「超連結」的方法,在BGG初階應用法,是很常見的技巧。
所以,盡量釋放你的好奇心,點選各區的「超連結」,挖寶吧!
3.出版社
出版社這筆資訊對於當時剛接觸桌遊的我而言,
其實沒有太大的用處,但對於藉由實際接觸多款桌遊後,
所累積的遊戲經驗,讓我可以歸納出版社的特色,
從出版社資訊,就知道一款新出遊戲的印象,
舉例而言:
我特別喜愛FFG(Fantasy Flight Games)這家出版社推出的遊戲,
因為它的美術風格、遊戲主題都很奇幻,
它們的大遊戲系列有眾多的塑膠模型,
所以常常讓我留意FFG新出版的遊戲,
或是回顧這家出版社其他經典大作。
另一個例子:
要找適合幼兒、孩童遊戲我就會去找「Zoch Verlag」這家出版社。
這也是用「傳播對象的需求」去連結「出版社特色」的用法例子。
每家出版社的特色都不同,如同每位設計師的風格迥異一般,
有時你看到出版社就能推測出這遊戲的特色。
例如專作戰棋的GMT、經營兒童遊戲的HABA、吝嗇鬼系列遊戲配件相當簡單的Cheapass、
微縮模型做得相當好的FFG、遊戲名稱一定都是F開頭的Friedemann Friese.......等。
4.出版年
這資訊,我是用來佐證其他資訊,例如:「平均分數」、「遊戲排名」、「投票數」
舉例來說:
一個2010年出版,投票數僅有78人次,平均8.4分的遊戲,
我就會花費更多心力去閱讀「遊戲心得、文字評論」,比較不會參考數字。
一個2000年出版,投票數有22600人次,平均7.48分的遊戲,
我會直接去嘗試這款遊戲,然後實際體驗這些數字的奧妙。
5.遊戲人數
辦聚會時,遊戲所支援的人數是很重要的。
這一筆是遊戲出版時,設計者或出版社所設定的遊戲人數,
當然,玩家可以實際跑過,試驗其他人數的變體規則。
6.使用者建議人數
這是我最喜歡的資訊,
以前我身為玩家時為了貪圖「傳播效率」,
一款支援3~7人的《富饒之城》,我大多會湊到7人去跑,結果往往發生遺憾,
例如:某新手連續被刺被盜了六回合……
扼殺了一、兩個讓人喜歡該遊戲的機會。
是的,有些遊戲雖然設計成3~7人,但事實上,有所謂的最佳遊戲人數。
BGG尚未推出這功能時,
我只好利用卡城的店務經驗,去累積傳播遊戲的經驗,
曾經發生了三場七人不同人馬玩《富饒之城》,連續被刺被盜了五、六回合……
結果被害人對這遊戲反感了……我也想說是少數個案,
但我實在不願意看到這類慘劇了,
後來發現五人玩富饒,即使連續被刺被盜了三、四回合
被害人不會像七人遊戲那樣挫敗或是不愉快,
當然,除了七人遊戲會將遊戲時間拉長,每人思考時間拉長,
玩樂的滿足感減低,盜賊、刺客幾乎每喊必中……等因素之外,
還要考量玩家個人因素。
只是,作為傳播者的我,也只能掌握「遊戲人數」、「變體規則」這兩項變數。
後來BGG推出這功能時,讓大多數玩家可以參與投票,其數據也與自己累積的經驗相吻合,
讓我省下許多時間去試驗其他遊戲人數,直接以「玩家建議人數」去傳播,並且自行修正。
7.遊戲時間
我通常只看這遊戲是否30分鐘以內(小品)。
或是180分鐘以上(長篇)。
另外,我十分希望BGG未來能將遊戲的「教學時間」獨立成一個資訊。
稍微補充一下,90分鐘以內的遊戲通常實際的遊戲時間會和標示的時間差不多,
但是如果超過120分鐘的遊戲,實際玩起來可能會到180分鐘,甚至更久。
這類大型遊戲的遊戲時間就很難掌握,如果是教學局的話時間就會拉得更長。
8.官方建議遊戲年紀
看看就好,倒是要留意那些12+的遊戲,間接透露出遊戲規則的複雜,或是17+孩童不宜。
在這邊的適合年齡是以歐美地區的兒童來評量,但他們從小就接觸此類遊戲,所以和我們有一定的差距。
可能有顧客不了解,拿起一款遊戲說"啥!?這是給12歲小朋友玩的?我已經30歲了耶。"
結果他拿的那一盒是發電廠Power Grid,連玩家都覺得超級爆腦的遊戲......
因此這邊的建議年齡在台灣大多只是參考用。
9.使用者建議遊戲年紀
同上。
10.語言需求
這資訊很重要!
在進行桌遊傳播的過程,我常發現最大的阻力是「語言障礙」,
身為傳播者,語言障礙不能是藉口(我常用的是:我對這遊戲沒有愛)
如果想要傳播順利,就請多站在「被傳播者」的位子多想想,
所以花費心思為遊戲中文化,降低需要外文能力的門檻。
因此,如果一款需要「Extensive use of text」,
就意味著你需要花心力在中文化這方面,或是選對適合的「被傳播者」。
如果是「No necessary in-game text」,
相對省下許多心力,同時也增加看圖說故事的機會。
小羅在桌遊傳播過程最常作的功課就是中文化
http://www.cacacity.net/forum/viewtopic.php?t=647
11.遊戲種類或主題
我把這資訊視為「進階用法」,不在此篇文章討論範圍。
它有助於我安排各式主題聚會,或是教案規劃,
當然,請建置並累積屬於自己的遊戲主題資料庫。
無論是放在你的大腦,還是電腦。
12.遊戲機制
同上,有興趣研究者,可以去看我前年未經處裡的相關資料
http://www.cacacity.net/forum/viewtopic.php?t=761
13.擴充或延伸
這是我用來評斷這遊戲是否為錢坑的資訊……
14.基本版或需搭配主遊戲
千萬不要買了一款,拆封才發現需要基本版的遊戲。
我真的遇過三次這種客訴案例。
其中兩次是《Bang道奇市擴充》,另一次是《卡坦騎士擴充》。
客人沒做過準備功課,讓我見識「玩過不等於知道」的例子。
有些遊戲擴充則是暨可以獨立進行遊戲又可以和基本版搭配一起遊玩,這點就要看是否註明"Stand alone"。
15.某系列
BGG新出的功能,有助於各出版社,特殊系列的彙整,
我用它找到某出版社「二人遊戲系列」、「大盒子遊戲系列」。
Kosmos是相當知名的兩人遊戲系列,他們出版的遊戲品質和水準都有一定的保證。
而上圖那些遊戲是alea's bog box系列,幾乎每款都是經典之作(當然還是有一兩款是老鼠屎......)。
17.其他遊戲名稱
知道就好,如果你能整合所有華文圈對該遊戲的暱稱、綽號,會更好!
例如:阿龜可樂、阿龜、農家苦……
19.子目錄
這也是BGG推出的新功能,但卻是我最近一直在使用的功能。
記得,在我剛接觸BGG的時候,BGG有將Wargames特別獨立出來,
如今,BGG特地把Abstract Games、CCGs、Wargames、Kids Games 獨立出來,
它們分別是
「Abstract Games抽象式棋奕類遊戲」
「CCGs集換式紙牌遊戲」
「Wargames戰爭遊戲」
「Kids Games孩童遊戲」
其中,「Kids Games孩童遊戲」與「Abstract Games抽象式棋奕類遊戲」
在我設計適合孩童的桌遊教案時,幫我節省許多時間。
C.遊戲版本
還記得當初《阿龜可樂》剛出的時候,
追逐動物米寶、Z-Deck一直關注版本的問題。
如今中文版《農家樂》又有新版(內附蔬菜米寶),
一直希望BGG能推出關於版本資訊的功能。
目前可用的資訊是各版本的語言種類、出版年份、美術設計者、出版社。
對國內代理商、經銷商而言,出版社的不同也決定了進價成本的不同,所以也是他們常注意的資訊。
D.遊戲描述或簡介
這就需要你的外語能力,或是使用翻譯軟體後的理解能力……或是推理能力。
你也可以當作是想像力的試煉……(小羅有時候很慶幸自己是讀中文系)
從這邊可以很快地知道這個遊戲摘要,不管是主題還是機制,原則上閱讀這精華版摘要馬上就有概念。
E.更多資訊
這個區塊不一定每款遊戲都有內容。
小羅比較常用資訊有二個,分別是
1.得獎記錄
雖然遊戲要自己親自玩過才準確,
但得過獎的遊戲幾乎會優先成為我的嘗試清單。
當然,要先瞭解各獎項的意義、
最近【桌遊地圖室】的部落格格主-heyjude0929,
撰寫了幾篇很棒的桌遊獎項介紹,
讓我可以不用憑推理能力去臆測這些獎項的意義。
除了知名獎項外,BGG的遊戲頁面有很多不常見的獎項,
如果遇到不清楚的獎項,我通常用的技巧就是「專屬連結」,
點選該獎項的「超連結」(藍色字串),它會帶你到該獎項的介紹頁面,
以「Japan Boardgame Prize」(日本桌上遊戲獎)為例,
我發現日本桌上遊戲獎的得獎清單上的遊戲,
歸納我玩過這些遊戲的經驗,
我覺得這獎項給我的意義就是適合家庭娛樂(親子同樂)的遊戲。
「從自己已知的遊戲經驗」推理出「自己可以理解的資訊」,
這個過程,也是我說的「專屬連結」,
就像「小羅」與「日本桌上遊戲獎」建立了一個「專屬連結」,
之後,小羅在企畫一些適合親子同樂的活動,
或是在桌遊店遇到親子蒞臨的場合,
我會想到「日本桌上遊戲獎」清單上的遊戲。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素材,小羅以親子為主題的桌遊資訊,
不只是「遊戲獎項」這一項,還可以參考「玩家建議清單」,
各桌遊部落格的心得、介紹,
甚至是桌遊傳播者的口耳相傳桌遊傳播者的口耳相傳……來源有很多,
但我都會用「專屬連結」這方法先調整為我可以用的部分。
2.遊戲內容物
小羅通常是利用這裡得知卡片張數,配件內容。
瞭解需要中文化的工程大小,或是物超所值感……
因為BGG不是每一款遊戲都會有這個資訊,
所以我比較推薦http://www.funagain.com/網站整理的遊戲配件資訊。
F.遊戲交易區
因為運費的問題,我只用過一次它,為了買一款木頭版的Rumis。
結果花費2800元,收到的卻是一款塑膠版的Rumis……
我明知是自己外文能力不足,但從此之後,應該不會不自量力地使用這功能。
G.遊戲影像區
這是我逛BGG使用率最高的區塊。
也是我推薦給害怕英文的BGG使用者,常逛的地方。
它可以給我激發我的創意(看圖說故事,或製作輔助道具),
它可以給我購買遊戲的信心(看得到配件),
它可以給我撰寫文案、文章、製作影片的素材,
而且BGG上,該遊戲的圖片越多,
除了表示上市很久以外,也意味著它的熱愛者很多!